“战国”这个称呼,最早并不是一个时代的名称,而是指参与混战的各个大国,也就是秦、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魏、韩这“战国七雄”。
那些三四流国家虽然没啥存在感,但毕竟不是空气,这样做实在是太看不起人家了。幸好,到了西汉晚期,皇族大学者刘向编写了一本书,这就是著名的《战国策》。至此,“战国”这个名字才成为一个时代的称呼。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刘向要用“战国”这两个字来称呼那个时代呢?
“战国”,顾名思义,说的是这段时期充满了各种战争。根据解放军方面出版的权威著作《中国历代战争年表》统计,在战国的254年时间里,一共发生了230次战争。254年的时间,打了230次仗,差不多每年都要打一次仗,可见战争是非常频繁的。
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,绝对是前无古人。春秋时期,具体到某一场战役中,双方参战的兵力加起来通常不过七八万人。规模较大的,比如晋楚鄢陵之战,双方动用精锐决战,总兵力超过了十五万,已经相当了不得了。但这样规模的战役,在战国时期,不过是个“起步价”。特别是秦国崛起后,一打仗就是砍脑袋,一砍就是十几万个。比如名将白起的成名作——伊阙之战,秦军大败韩魏两国联军,斩首二十四万。秦楚蓝田之战,双方动用了共计五十多万兵力,打得难解难分。长平之战,秦赵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,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。秦军获胜后,白起活埋了赵军战俘四十多万人,秦军也有二十多万人的伤亡。放在西周乃至春秋时期,这种级别的战役和伤亡,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。就算是后世,能与之相比的也不多。比如明朝中后期,杀敌超过五百的都算是大获全胜。
因此,战国之所以叫“战国”,靠的是战争质量的大大提升。这一点是春秋时期远远不能企及的。所以战国绝不是“春秋2.0”,它是一个实打实的、开创了自己风格的时代。来源:关丁《趣说战国250年》第1章
评论列表
发表评论